Thursday, March 17, 2011

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 (1998)

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 (1998)

by Dorothy Law Nolte (1924 - 2005)

If children live with criticism, they learn to condemn.
If children live with hostility, they learn to fight.
If children live with fear, they learn to be apprehensive.
If children live with pity, they learn to feel sorry for themselves.
If children live with ridicule, they learn to feel shy.
If children live with jealousy, they learn to feel envy.
If children live with shame, they learn to feel guilty.
If children live with encouragement, they learn confidence.
If children live with tolerance, they learn patience.
If children live with praise, they learn appreciation.
If children live with acceptance, they learn to love.
If children live with approval, they learn to like themselves.
If children live with recognition, they learn it is good to have a goal.
If children live with sharing, they learn generosity.
If children live with honesty, they learn truthfulness.
If children live with fairness, they learn justice.
If children live with kindness and consideration, they learn respect.
If children live with security, they learn to have faith in themselves and in those about them.
If children live with friendliness, they learn the world is a nice place in which to live.

《一人有一个梦想》

今天。参加了ONE FM,《一人有一个梦想》计划,希望这番感人肺腑的话语能够传达我心意。


请写下你的想法,并且告诉我们为什么你需要这笔基金?

我是一位幼教老师,一直都是独立半工读。然而,成立一所提升人性品德の幼教学园,一直是我的梦想。我明白单靠个人力量有限,希望拥有这笔基金,我就可把我的梦想插上翅膀,冲上云霄,造福社会。

现今许多学园过于注重学业,而忽略了人性品德。品德教育必须从幼教时期培养,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分辨是非,如何去思考、探讨,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品格决定一个人一生顺利、幸福或坎坷、潦倒。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品德教育的缺乏,造成了现今人性的沦落、潦倒,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如:少女虐猫事件,青年自杀事件,虐待孩童事件等等。

或许,是时候大家回到原点,思考是什么原因造就今天的社会。来吧,一起携手改造社会吧!让我们从教育儿童开始,建立一个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

所谓: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劳为谁甜。

如果你的想法没被选中,你有什么打算?

当蜗牛缓缓地向绿叶顶端爬行,树上的花儿笑它,
当蜘蛛一丝一丝的把网编织成,阵阵微风戏弄它,
那么累干嘛?别徒劳了~!

然而我相信,毅力是最大的天赋;
路程再坎坷,只要为梦想插上翅膀,
必能冲破障碍,冲上云霄~!!!

最终,蜗牛成功达到最高峰;蜘蛛把爱の家园织成。
而我,背着一个小小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努力耕耘咯!

我依然会坚持到底!

孩子,你要學甚麼?

孩子,你要學甚麼?

  • 謝永坤

1 of 3

兒童的入學年齡越發提前,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稍微認識字,會數1、2、3或背誦幾首唐詩,便誤認為自己的孩子聰明過人,到了接受教育的時機。實際上,孩子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很可能是家長強化培養出來的結果。這樣的優勢會如“泡沫”般,在上學不久後就消失了。因此,強行讓孩子提前入學只會使得孩子小小的肩膀過早承擔起與年齡不相稱的重擔。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容易使他們對學習產生牴觸,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厭倦學習的情緒。

在思考孩子的入學時機時,也不應以孩子的年齡作為考慮,而是觀察孩子是否達到成熟的入學水平。

根據兒童發展學,每一年齡層的孩子皆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生活自立能力、反應速度和認知等皆與年齡大小有關。

對孩子來說,即使是相差幾個月,也會導致他們在學習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

在還沒開始談兒童應該甚麼時候到幼兒園上課時,我們先聽幼兒園的起源:全世界第一所幼兒園在德國創辦並始於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當時很多孩子流離失所,於是一名叫福氏的德國人開辦了一所幼兒園來照顧小朋友。幼兒園,kindergarten一詞原由德語,原意為兒童花園。創辦人之所以稱之為“園”而不是學校,主要原因在於力行自然主義的精神。

福氏認為在幼兒園裡的孩子好比一株株小樹苗,老師則是園丁,因此,幼兒園就是一座大花園。在這花園裡,我們應該讓小樹苗自然成長,老師只要猶如園丁那樣澆花除草從旁協助,而不應以主觀的好意去局限或強行樹苗的發展方向。

畢業於博大的兒童發展學碩士謝永坤說,現今的幼兒園已經被定義為幼兒上學的地方。大馬政府規定孩子一定要在5歲開始進入幼兒園,但他認為兒童的入學時機不應該以年齡來作標準,而是觀察孩子是否達到入學的成熟水平。只要孩子具備以下基本的能力,就可以進入幼兒園了。

第一、能用口語交談:

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幼兒不僅要聽得懂對方所說的話的意思,而且還要有對答的能力。幼兒還要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願,這樣才能夠表示出自己的意思,和別人做簡單的溝通。

第2、必須聽從指示:

當老師要求幼兒“輪流”、“排隊”等規則時,幼兒必須明白指示並執行。

第3、開始懂社交活動:

在一般社交常識方面,能夠和其它小朋友進行友善的溝通,處理自己的大小便問題,以及請別人幫忙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幼兒園可以是孩子學習的空間,也可以是玩樂的場所。也是幼教工作者的謝永坤解說,“幼兒園裡年齡最小的是兩歲的幼兒,這階段的孩子是在幼兒園裡的托兒所學習在團體生活中與人互動,而不是以學術為目的,從團體生活中引導他們學習。孩子在幼兒園裡可以和年齡相仿的孩子遊戲、溝通,以便開拓社交圈子和發展語言能力,進而提昇日後的學習能力,這對於現今只生養一兩個小孩的小家庭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相反的,五六歲的孩子多以學術為目的,他們不純粹僅像兩歲的幼兒那樣只懂得聽、講和溝通,還要懂得思考,而思考的範圍還很廣闊,包括邏輯思考如分辨東西的長和短等等。

談起幼兒的學習發展傾向,謝永坤根據兒童發展學指出,每一年齡層的孩子均面對不同的學習發展方向。這正好說明孩子的成長是受成熟機制來制約的,父母親應儘量避免揠苗助長。

如果你家有幼兒且不瞭解寶寶正面對哪一階段的學習導向,請你千萬不要緊張,快來放鬆心情,對謝永坤針對幼兒在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所作的分析洗耳恭聽吧!

1歲寶寶

1歲寶寶的專注力還未形成,純粹在觸覺和感官上的學習,基本上是很難達到學習的目的。這階段的孩子屬於探索型,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心,所以會不斷地進行探索。此外,由於寶寶腦袋中的記憶庫還未形成,所以對事情的印象不深刻。大人說話時他不會回答,而且一直忘記你說過的話,需要一直重複。

鼓勵大人對這階段的寶寶進行大小肌肉的發展,大人與寶寶要多進行肢體互動和語言上的溝通,這對寶寶長大後的語言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謝永坤強調溝通的意義不在於打開電視給孩子看,即使是能讓孩子學會很多東西的教育光盤,他都非常不贊成父母親把孩子交給電視機看管,因為一個孩子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3小時的話,孩子以後的學習專注力會減低10%。

溝通應該是有互動性地和寶寶在口語上的交談,如念故事書給寶寶聽就是很好的活動。不要以為寶寶才幾個月大就聽不明白大人說的故事,他在女兒4個月大便開始為她讀繪本故事,寶寶如今11個月大,雖然已有3本繪本,但卻依舊只選擇爸爸最初時為她讀的那本關於大魚的故事的繪本,而且還聽得津津有味,時而微笑。

他在上電台節目時接到聽眾的電話,煩惱的說自己不是說故事好手,所以不懂得如何透過故事來和孩子溝通。他坦言父母不一定要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表現得很好很精彩,其主要目的是孩子喜歡與父母親共讀的氣氛,只要孩子在共讀的過程中覺得快樂,自然會慢慢地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寶寶在這時候可以簡單的單字交談,當他說‘我,車車’的時候,他可能表示自己要出去,又或她要玩玩具車。他還不能以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父母親可從認識日常生活中的東西開始教導寶寶。”他說。

至於語言方面,謝永坤說兒童在吸收語言的輸入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不會造成混亂。如果長輩一味和孩子說方言,孩子自然會對他們說方言,同樣的,如果孩子的玩伴都說英語的話,孩子也會和小朋友說英語。

當孩子進到幼兒園時,他會把自己在生活中最常接觸和使用最多的語言作為溝通語言,他在幼兒園裡發現一個好笑的景象,一位孩子的父親以英語詢問孩子時,孩子以印度尼西亞語回答父親,這是因為現今很多家庭都雇印度尼西亞女佣來照顧寶寶,導致寶寶首先學會的就是印度尼西亞語。

兩歲的寶寶開始喜歡塗鴉,只要給他一枝筆和一張紙就會畫得很開心,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給寶寶筆桿比較粗大的筆,因為寶寶的小肌肉發展不完整,無力握緊筆桿小的筆。此年齡層的寶寶大多是隨便亂畫,父母不必制止他而應該鼓勵他,讓寶寶自由想像自己畫的線條像甚麼,主要原因是為了培養寶寶運用筆的能力,並且培養孩子的“創作慾望”。

孩子沒有鎖定任何學習工具來輔助學習的,因為他們的興趣一直變,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而且大多數是3分鐘熱度。但奇怪的是,寶寶每天會重複做同樣的東西,如看同樣的故事書,每天都要玩積木或拼圖等等。

這時期的寶寶特別惹人喜歡,他們開始變得活潑好動、懂得逗人開心、學會粘人、愛撒嬌,而且還會與人產生互動關係。因為這時期的寶寶依附性很高,他們需要找尋安全感,一旦找到這個讓寶寶覺得安全的人,寶寶就會和對方說很多話,而且也會變得很聽話。

2歲寶寶

寶寶的觀察力加強,偶爾說出一句讓大人驚喜的話,這些話或許是大人沒有講過的,或是以前大人教了很久寶寶都沒學會的。寶寶的學習能力也會提高,專注力比較久,他可以靜靜地聽大人說完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這必須是在寶寶1歲時就建立起來的基礎,若大人在寶寶1歲時抱持放牛吃草的態度,寶寶到了兩歲的時候依舊是一個大嬰兒,講話口齒也不伶俐。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所以你會發現孩子觀賞一部兒童節目數次後就學習了不少知識,並且可以跟從電視節目裡的卡通主角,有板有眼地唱唱跳跳。即使兒童節目或卡通片能夠讓寶寶學習某些知識,謝永坤還是不贊成孩子透過觀賞電視節目來學習。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一旦被削薄,孩子日後面對書本裡規規矩矩,不會跳舞更不會唱歌的文字時就會失去耐性。

卡通或兒童節目之所以特別吸引孩子不外是顏色鮮艷、語言簡單押韻、動態(唱歌跳舞)和重複性這4大因素。所以,一個小孩靜靜坐看3次就會學會到節目裡的東西,這也說明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模仿力很高。

總覺得混在孩子堆裡的大人是特別多笑容的,謝永坤在說起孩子時笑得特別開懷,談到自己的女兒更是笑得特別燦爛。因此,當他在說“我女兒也撕書”時,並不如一般父母親般厭倦或緊張地為孩子撕書的行為感到頭痛。

他笑說,“書被撕破了,我便粘回去。”

原來,當孩子的大小肌肉發展時會做出撕東西或弄亂家裡環境的行為,只要觀察到孩子並非純屬搗蛋抑或是故意的,父母親就不要責備或處罰孩子。“孩子這時候的行為就像有些喜歡按泡泡塑膠紙的大人一樣,因為聽到‘辟啪’聲而促使自己一直按。孩子也一樣,當他們在撕紙的過程中感覺到那種聲音是好奇的,喜歡的,感覺好的,孩子就會做。”他解說。

由於兩歲的孩子比較活潑,而且會吃很多食物,所以建議父母親帶孩子到郊外去進行戶外活動以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此外,戶外活動與語言發展也是同行的。

3歲的寶寶

3歲的寶寶比起兩歲的寶寶有更強的學習能力,而且學習時間也更長,這時期的孩子有能力作簡單的思考方式。如當大人問“花是甚麼顏色?”,孩子會經過思考才回答,當大人問“這兩樣東西哪一樣比較大?”時,孩子也會做比較。

這時期的孩子開始進入自由想像階段(Free Thinking level),喜歡問“為甚麼”。然而,當孩子總是向大人問“為甚麼”的時候,大人是否一定要滿足孩子的疑問呢?

“我的東西放在桌面上,侄兒問我‘為甚麼這東西要放這裡?’,我回答他,‘為甚麼不可以放這裡?’。”謝永坤說畢馬上哈哈大笑。他說,面對孩子的問題,大人有時是可以反問的,但不要時常反問,不然孩子會瘋掉的。說完,他又繼續大笑三聲。

他繼說,有時候孩子問“為甚麼”不是要答案,而是想用說話來吸引你的注意力而已。大人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告訴孩子答案。

小孩很少會向大人提問“天空為甚麼是藍色?”這些深奧的問題,倘若孩子真的問出口,大人又不懂答案的話,那麼千萬不要礙於顏面問題瞎掰一場,你可以坦白告訴孩子自己不知道答案,但會去尋找答案再告訴他。(此話並非說了算,切記說到就要做到。)

此外,3歲的孩子會變得有點固執,只要是他不喜歡的東西,大人就很難說服,倘若喜歡的話就會很堅持,總是有意與大人對抗似的。這些表現說明孩子進入了成長過程中的“反抗期”。反抗期是兩歲以後的孩子心理逐漸成熟,獨立意識開始萌芽階段。

隨體格發育,孩子從心理上開始產生要擺脫束縛,表現自我的強烈意識。所以經常對大人的要求脫口而出就是“不”。其實這時期的孩子並不在意大人說甚麼,他只是想要說“不”而已。

對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千萬不要採取簡單生硬的“不能、不行”這種抑制大腦發育的教育方法。越是強迫孩子做你認為應做的事,他就越是逆反。要認識到孩子的不順從並非是為了對抗自己,而只是成長中的一段小插曲,正確引導將會讓他順利渡過反抗期。

4歲的寶寶

3歲的孩子是選擇性地記取他們喜歡的東西,如對於自己喜歡的超人總有本事一一地記下所有超人的名字。相反的,4歲孩子的接收能力開始變得成熟,專注力加強,由於腦裡面的記憶庫快成熟,因而對大人教的東西可以記起來。

再加上孩子的溝通方式成熟,已經可以說出完整的短句並加入介詞。孩子不僅能聽懂大人大部份的話語,而且能利用正在快速增加的詞彙說話。他逐漸從說兩個或者3個單詞的句子,如“做甚麼”、“媽媽,哪裡?”轉變為可以說4個、5個、甚至6個單詞的句子,如“你在做甚麼?”、“媽媽,你在哪裡?”。

這時候的孩子也要注重手眼協調的發展,像拋球和拋沙袋這些活動,就能在孩子在做拋的動作的同時,學會如何運用雙手去迎接。

早熟寶寶

5歲的孩子擁有很強的記憶力,對時間已有認知能力,甚至可以想起一週或一個月的事情。他們已經達到可以消化自己所學的知識了,如可以透過讀書來學習語文,掌握數目字的加減法,明白數目的概念,也可以認字和說短句。同時,此年紀的孩子在大小肌肉發展方面變得更成熟,可以開始握筆書寫了。

謝永坤認為現今的孩子比較早熟,5歲或以上的孩子開始停止了他們的好奇心,他們不再像三四歲的孩子那樣一直問為甚麼,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建立起自我意識,在乎自己的形象。

5歲的孩子送入幼兒園應以學術為主,要讓孩子有效到達學習目的的方法,就是通過遊戲來學習。寓教於樂對任何一年齡層的孩子來說,都是學習的良藥。因為孩子在玩的時候能夠比較投入,而親手操作更能讓印象更深刻。

謝永坤舉例說,幼兒園裡的老師教孩子看時鐘,可以透過玩“抓數字””的遊戲。如果孩子學會了1至12的數目字,老師可以準備一個大大的圓圈,把1至12的號碼寫在卡片上交給孩子,當老師喊到該數目字時便請持有該號碼的孩子站起來。然後再把12個數目字粘在大圓圈上做成一面時鐘,教導孩子一天24小時的晝夜之分。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也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愛子心切的父母親,你究竟要孩子變成甜美豐碩的果實,還是外表好看卻嘗不到美好滋味的果子?這全賴身為農夫的你,是用甚麼心態來栽培自己的幼苗呢!

星洲日報/副刊‧報導:李秀華‧2008.11.29